有着北斗走出去野心的那些企业,面临的就是角色的转变。北斗走出去,真的准备好了吗?
北斗系统在国内的各类应用,可以作为其走出去的坚实基础。产品设计、供应链、人才等方面的积累,已经基本能够支持北斗走出去了。但是其在国内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几个因素,目前能否在海外复制还有待验证:
一是国字号背书。北斗系统在国内的知名度以及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力,对于北斗系统国外市场推广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国内市场的熟悉,也进一步促进了北斗系统的推广。但是在海外陌生的环境下,北斗系统的影响力远没有国内的大,相关应用也远远难于国内。加上海外各个地区政策的不同,北斗系统在海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是未知数。
二是北斗产业链。国内北斗系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究院,仍有很大一部分依靠国家补贴,靠各级政府乃至中央项目拨款维持。就拿北斗自主芯片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不遗余力,北斗相关政策密集发布,北斗芯片行业也会出现不少“僵尸企业”。甚至有些地区对于本地少数北斗企业进行“输血式”救助。国内产业链也应进一步洗牌,真正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在海外,要打通整个北斗产业链更是不易,要打破GPS在相关地区的垄断,北斗产业就需要强大的本地化运营的支持,也就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没有大范围的市场刺激,会导致投入比例非常大。如何把握性价比的同时,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这将是北斗系统走出第一步的重要因素。
三是合作模式。北斗系统想要独自走出去,几乎不可能,只有选择当地的运营商合作推广北斗系统。在国内,北斗系统本身在政府、投资、市场的影响力,足以简化许多事。但面对陌生的海外市场,即使选择合作,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下,加上各种利益纠纷与恶意打压,后续的经营也难免会遇上诸如漫长认证流程的各类问题。
伴随着“一带一路”,北斗系统涵盖东亚、中东等人口众多、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和中国有类似之处。这些国家都渴望全新的卫星系统,降低仅仅依靠GPS的风险。而北斗系统也将主攻这个群体,以自身独有的优势打动市场,北斗走出去是很有诚意的,但是这条路注定充满了坎坷。
很多企业只是看到了北斗走出去后的成果,但并没有认真去思考体味背后的艰辛。急功近利,真的能让北斗走出去的道路上走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