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服务非常适合救灾抢险
北斗负责人表示“北斗企业需要考虑的并不是谁替代掉谁的问题,而是要让中国的消费者感受到,有了北斗系统后,他们获得的消费体验变得更好。”
为什么一定要自主可控的导航技术?定位导航除了上文提到的民用技术,还有军用技术,其重要性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一方面,这种基础技术,关乎国防安全。我们总不能将自家的电闸放在隔壁家,即便我们是好朋友,最低限度也应该是双保险。另一方面,GPS凭借其垄断优势,无论哪个新兴市场出现导航需求,都会让他赚得盆满钵满。至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而北斗在导航应用领域贡献率的量化指标则是“基本领域60%,重点领域80%”。“北斗三号”完成后,很有可能拉动2400-3200亿元规模的市场大蛋糕。北斗导航,不仅能够帮助相关企业降低使用成本,而且还能带动起整个“北斗产业”。

导航仪虽退出历史舞台,但导航需求却与日俱增
北斗产业的追赶,首先要解决和GPS的关系定位。在智能手机、导航仪等传统的领域,北斗企业并没有采取“有你无我”的替代策略,而是采取“有你有我”的兼容策略。我国已有30%的智能手机应用了兼容北斗系统的芯片。业内的看法是,兼容有助于提高定位的精度,也可以避免搜不到某个系统的卫星而导致“失灵”。对覆盖全球的GPS系统来说,地面设备可能只搜到四五颗卫星的信号,而如果设备兼容北斗,搜到的卫星有可能达到十几颗,结合算法后定位精度大增。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北斗导航核心技术已经实现自主可控,精度已经可以达到亚米级,同时相关基础硬件产品芯片、板卡、天线等成本已经下降至与GPS同一水平,北斗导航产业发展条件成熟。
按照规划好的国际化路线,待到2020年完成35颗卫星全球组网后,北斗系统将具备像GPS一样覆盖全球、服务全球的能力。而在当前,北斗系统正在向东南亚等地区推进,尝试区域性的国际化路线,希望在2018年前后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有趣的是,2018年也正是欧盟计划启动伽利略全球导航系统的节点。

“一带一路”也就意味北斗导航的目之所向
北斗进入东南亚市场的优势,一是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往来密集,二是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东南亚国家,北斗系统提供的定位精度甚至比GPS系统要高。这种由官方主推的“走出去”方式,像极了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推介高铁和核电的方式。因而,业内人士称北斗为未来比肩高铁、核电的“国家名片”,也包含北斗系统效法高铁、核电的意思。
编辑点评:北斗将有可能成为像高铁、核电一样的“国家名片”。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执行“三步走”战略:
1992年开始的“北斗一号”,是一组进行卫星导航相关研究实验的测试卫星;
2004年立项的“北斗二号”,则是正式运作的1.0版本,其任务是承担中国国内和亚太地区的导航、授时等服务,历经8年于2012年年末14颗卫星组网的星座初步“竣工”;
计划中的“北斗三号”,则要完成35颗卫星全球组网(美国GPS全球组网的卫星为24颗),承担中国导航服务全球的任务。北斗产业先后迎来政策密集发布期和卫星密集发射窗口期。“北斗三号”首批卫星的发射计划被官方公布,初定时间在2017年7月左右。随即而来的行动,极有可能是6到8颗北斗卫星的密集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