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叔和他的“千分一”团队
坤叔,名叫张坤,1946年出生,广东东莞人,东莞市天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89年起开始个人捐资助学,1998年,开始成立“坤叔”助学团队。10多年来先后80次深入湖南省凤凰县、广西自治区宁明县、江西省寻乌县捐资助学,个人捐资数百万元,受助贫困学生达2000多人。多年来,坤叔的助学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坤叔被人们美称为“助学大王”和“助学痴”。如今,坤叔助学团队人员已达到800多人,资助贫困学生达2000多人。
坤叔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幼儿园的保育员。早年的坤叔做建材生意,日子过得比较宽裕。坤叔的助学路,始于令他骄傲的女儿——一个有着美妙动听嗓子的女孩。

1988年,14岁的女儿以一曲《跳街舞》,夺得当年广东业余歌唱大赛冠军,此后又获得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荧屏奖”,成为青少年歌迷的偶像,每天收到大量的信件。为了不影响学习,这些信件由坤叔代为回复。
一天,坤叔收到一个孩子的来信,信中称他因交不起50元学费想辍学。“他只是差50元就没书读,我觉得很可怜。”坤叔说,不经意间,他产生了资助的想法,寄了50元给女儿的小歌迷。从此,越来越多的贫困现实,打动着这个老板。1992年,广东吹响希望工程的号角,坤叔自出经费到各地调研,成为希望工程的推动者之一。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慢慢走上弃商从善的路子。


20多年来,坤叔助学的足迹遍布广东、湖南、广西、四川等贫困地区,团队达到1300多人,资助2600多名穷娃娃,每年资助经费数百万。坤叔自己,也从当年西装革履的老板,变成一个勤俭朴素的慈善者。在他1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一面墙摆满金灿灿的荣誉,他所收到的感谢信,已经难以数清。
2007年,坤叔助学团队成员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提出了“千分一”的慈善理念,即每个人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呼吁大家把慈善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团队成员希望将“千分一”作为名称的一部分申请登记注册,以继续推广这一公益理念,将助学模式推广到其他公益领域,发挥该模式积少成多和直接捐助的优势。
在坤叔看来,能否登记注册,是助学团队能否坚持的最大关键。“我们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理念,怕遭到别人的攻击。”坤叔说,他希望毕生的助学慈善,可以通过登记注册转为组织运作,将慈善理念传承下去。历经百般磨难,终于在2011年12月1日这一天,坤叔的团队终于有了“名分”,“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这也是全国首家无需“营业主管单位”而直接在民政局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
“千分一”有三个原则必须坚持,坤叔说,那是他们的法宝、是核心。第一,随缘结对,相中哪个学生就是哪个;第二,是一对一直接交往,所有捐款、往来都是学生和资助方直接交流,千分一只是从旁协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管到底,坚决不能放弃。
至于行政经费也不是问题。要说两年前,所有的捐赠外开销都是坤叔一个人出,那么成立机构之后,每年的行政经费由21个理事共同分担。坤叔说,假如每人出一万,一年就是20几万,怎么能不够呢,一万不够就两万。
他想,这种公益模式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的,假如这个理念能推广出去,全国有很多爱心人士,专门捐行政经费,社会捐助的善款100%利用到受助人身上,是不是就不会有不透明的情况发生了呢?
很多人在与坤叔的交流中,都会不禁发问:坤叔年纪那么大了,助学团队还能长期坚持下去么?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助学团队获得“转正”批准后,坤叔把经过20多年实践出来的成熟的助学模式,开始教授其他志愿者,慢慢由坤叔个人运作慢慢转为团队运作。坤叔勾勒出一幅发展蓝图:以东莞为试验田,发动更多的人以直接捐助的方式帮助身边的各种弱势群体,把“千分一”理念推向全国,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坤叔”。
最后,借用不知名作者所写的《中毒的坤叔》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中毒的坤叔
有人说:“他是中了爱的毒。”
爱,是什么样的毒啊
没有解药的毒
竟然让他一个人的痛
为孩子们挡住了生活最冷酷的刀锋
坤叔,腊尔山的坤叔
湖南凤凰的坤叔,广西宁明的坤叔
1800多名山里穷娃儿的坤叔
我要代表所有报春花,鱼腥草,长青藤,山茶树
叫他一声坤叔啊
他带来的春雨
没有被十多年的时间稀释
爱,是什么样的毒啊
扩散那么快,让我血管里的江河
出现决堤的征兆
爱的毒不需要把脉
把脉就摸到山里随时会冻结的未来
未来不只属于坤叔
未来属于挺起胸的国家,自由飞翔的民族
可是,我一定要证实
所有的爱都是扶贫济困,救死扶伤的毒
这样的毒
相当于无形的果汁机
榨出了躲藏在伤感里边的温馨
还有暗地里的芬芳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