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行业要闻
如何融入湾区经济 龙华新区三问

 

如何融入湾区经济 龙华三问

 

(南方日报记者 吴永奎)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深圳市联手周边城市共同推动粤港澳世界一流湾区建设。此系深圳首次明确提出“湾区经济”的发展蓝图。不久前,龙华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主持召开2015年新区党工委第一次会议,强调新区要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及深圳市湾区经济建设的大格局当中,发挥新区的作用,实现新区更大发展。

在深圳市决策层对于湾区名城建设的部署中,将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地处深圳中轴地带的龙华新区,貌似与湾区战略并无直接关联。那么,深圳湾区经济建设中,龙华新区该如何寻找自身定位?可以为湾区战略实施贡献什么?以及怎样借力湾区经济建设,实现新区产业发展“壮腰健肾”?无疑是当下必须思考的话题。

一问 湾区经济给龙华新区带来什么

作为龙华新区的特聘专家,在深圳决策层方一提出“湾区经济”概念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査振祥即开始思考龙华新区处身其间的角色。查振祥认为,深圳提出“湾区经济”概念、描绘出深圳未来更高层级经济形态的蓝图,等于是发展平台、发展载体的一种整体提升,其战略布局将对龙华新区发生重大影响,包括:前海的开发开放,必将进一步吸引人才聚集和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对龙华的辐射带动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发挥深圳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的优势,加快港口、保税区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提高国际中转比例,不断强化枢纽港地位,有利于龙华外向型产业发展。在厦深铁路开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广深港高铁、深茂铁路、赣深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湾区经济发展的腹地,直接有利于深圳北站的作用发挥。重新进行空间布局,以“三湾、两港、一套”为中心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功能区布局,“三湾”是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两港”是海港、空港,“一套”是河套地区,龙华将成为一线拓展区。

基于这一重大契机,查振祥认为龙华新区在深圳湾区经济战略中肩负着多重重要使命,建设对全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区,全面增强深圳城市发展的厚度和后劲。以深港合作、珠三角一体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要平台,联系香港,服务华南,辐射沟通华中、海西经济区,将新区打造成为港深莞穗发展中轴上新的中心城区。扩大对外开放,海关通关中心入驻深圳北站,方便企业办理进出口通关业务,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发展出口加工、商贸,对物流和商品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问 湾区经济战略中,龙华新区处于什么位置

既无海湾亦无空港,龙华新区要主动融入湾区经济,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深圳湾区经济建设战略中,龙华新区处在怎样的位置?有何优势可言?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认为,沿海岸线向内陆延伸100多公里的范围之内,都可以纳入湾区范围,目前世界多个知名湾区中,60%多的工业资本、70%的人口都集中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带。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审视,龙华新区尽管没有直接的海港,但是它仍然属于湾区的范围,属于深圳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圳湾区经济布局中,龙华占有一席之地。谭刚给出的理由包括,其一,龙华新区坐拥深圳北站高铁枢纽,是深圳对外的重要通道,因为湾区经济包含了人流、物流、金流等资源的交集。而随着在建的高铁线路开通,龙华新区以高铁为支撑的通道功能还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湾区经济必须要有高端产业形态来支撑,而龙华新区是四大新区中,产业优势最为突出者,其现有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重点企业构成等,都是深圳未来产业发展的中坚。而从深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角度看,龙华新区正处于几何中心,在人、财、物,包括企业与要素的流动、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中心节点的作用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曲建与谭刚的观点一致。他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流湾区名城都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的重要中心,湾区经济的要义之一在于信息流、资金流,人员、物质流等多种社会资源的高速交换融通。无论是“一带一路 ”还是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都是为了完成更低成本、更加便利的资源交换,而人力资源是当下最为宝贵的资源。龙华新区坐拥深圳北站,高铁的同城效应极大地促进了人流的便利化,带来人流的集散,尤其是中产以上、白领为主的人流,同时也带动了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等等的交换,北站周边即将形成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大批高智力的人才,对整个深圳建设湾区经济将发挥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

“高铁经济一定是湾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曲建说,以“一带一路”大格局审视,深圳庞大的经济总量也显得微乎其微,因此,只有拉动内地,与内地互联互动,才可能打开发展空间,而坐拥高铁的龙华必将是深圳联通内外的关键节点。

三问 融入湾区经济,龙华如何作为

“龙华新区可以打造成为深圳湾区经济纵深拓展区”,查振祥教授给出的具体路径中,重点强调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湾区经济以开放性、创新性著称,其中技术创新平台是重要部分,目前,这一领域依然是龙华新区的短板所在。查振祥建议,新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面向重点优势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放性研究开发基地等,加大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新一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另一方面是强化企业品牌建设,“低端企业不需要品牌,高端企业一定要有品牌”,因此,龙华必须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全面夯实企业品牌建设基础。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等方面优先考虑,在行政审批等方面优先办理,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科技信息等方面优先扶持。建立品牌价值测算制度,为企业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提供服务指导和技术支撑,支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参与国际合作、获取国际认证、申请国外专利,打造国际品牌。

谭刚也认为,作为产业大区,龙华还需要在未来产业与创新驱动方面进一步提升,同时,一企独大、一业独大需要持续破解,富士康和本地产业之间的联系,产业链的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等,如何能够打通这些关节,都值得思考。

再说高铁,随着国内外高铁布局的加速推进,高铁经济前景诱人,新区优势明显,但截至目前,高铁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概念的成分依然较重,下一步高铁作用怎样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仍然需要挖掘。比如,高铁在向东、向北、向西延伸的过程中,怎么样将北站的枢纽作用与高铁经济的通达性融合,在“一带一路”的货运方面,如何实现更好、更强的资源配置?

以一流湾区城市的标准审视,龙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能够担当什么?这个命题同样值得思考明确。放眼深圳,南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及前海、蛇口两大自由贸易区平台,发挥着独特作用;福田以金融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趋于成熟;罗湖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总部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宝安是传统产业大区,拥有空港、海港,位于珠三角核心走廊;而盐田和大鹏拥有深水海港,以及丰富的山海景观资源,宜居性突出。

抓住知识产权保护的“牛鼻子”

[记者观察]

去年917日,以“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为主题的2014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海内外多位重量级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之于湾区名城建设的至关重要。

这其中,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的表态,“目前深圳发展的瓶颈是缺少创新制度。这其中,怎么保护知识产权是核心问题,也是发展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建议“深圳有实力成为珠三角的硅谷,建议深圳引进智力成果,同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制教育普及”。再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萨姆·纳恩国际事务学院院长约瑟夫·班科夫所言,“创新不代表只拥有大量的专利或商标,而是要有一个公正的系统,来确认知识产权的来源和它们的作用,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建区三载的龙华而言,创新仍是关键性的软肋,而专家的剖析无疑为龙华新区的创新驱动弯道超车与湾区经济建设指出了一条快速通道。

当下,龙华新区已经具备了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发力的良好土壤,那就是两大国字号基地:观澜版画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以及正在创建中的全国时尚服饰产业品牌示范区。先说版画集地,尽管产业的帽子戴上了经年,但恐怕无人敢否认版画集地至今的文化味道更浓于产业。事实上,借助对海内外版画家的原创版画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推动原创版画上线交易,版画基地及中国版画博物馆完全可以成为“版权兴业”的极好样本,从而推动版画基地真正实现从文化、旅游向产业的扩张。

再说大浪时尚城,十余年磨剑后,已经成为深圳时尚服饰的创意硅谷,入驻企业从最初的代工贴牌到现在自主品牌,已经开始攀上是产业价值链条的高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拥有创新的新知识的知识产权则是构成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浪时尚创意城为蓝本,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已经显得必要而迫切。

对于一区而言,主动融入湾区经济,适应“一带一路”新常态,固然需要大处着眼,更需要小处入手。因此,对于龙华而言,笔者以为,抓住知识产权保护的牛鼻子,率先破题,无疑将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版权所有 © 深圳市壹玖捌零文化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网站设计:www.linkchant.com